-

营收8,621亿,任正非却说:华为最强的不是人才?孟晚舟年报透露真相

2025-04-22

2024 年,华为以 8621 亿元的营收、22% 的同比增速,交出了一份令业界惊叹的成绩单。


终端业务强势复苏,鸿蒙生态设备突破 10 亿台大关,智能汽车业务也迎来首次盈利。

图片

在亮眼数据的背后,任正非更是提出的 "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,管理人才的能力才是" 这一论断,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度思考。


这家在外部压力下逆势突围的科技巨头,究竟掌握了怎样的生存智慧?

图片

系统化人才管理:将个体智慧转化为组织动能


华为将 "人才如水,管理如渠" 的理念贯穿始终。


面对 1797 亿元的高额研发投入,华为摒弃 "天才驱动" 的传统思维,转而采用 "压强式投入" 策略,将资源集中于 AI 算力等关键领域。


这种制度设计让华为早在十年前就完成 AI 领域的战略布局,最终在 2024 年的 AI 浪潮中实现厚积薄发。


正是凭借这种 "用制度对抗人性" 的系统能力,华为在三年时间内完成 13000 多颗元器件的替代,展现出强大的组织韧性。


图片

战略定力:拒绝机会主义的价值坚守


在 AI 风口席卷全球的 2024 年,华为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定力。


当 ChatGPT、Sora 等概念火爆时,华为选择深耕昇腾 AI 算力平台;在终端业务复苏之际,依然将鸿蒙生态建设视为 "历史性突破";通过 "天水计划"" 太平洋计划 ",布局面向未来的算力时代。


这种" 不追热点、不赚快钱、不搞内卷 "的战略选择,印证了任正非" 在大机会时代,千万不要机会主义 " 的管理哲学。


华为深知,唯有扎根技术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图片

生态共建:打造互利共赢的发展沃土


华为将开发者视为 "黑土地",通过 700 万鸿蒙开发者、6000 多家合作伙伴和 10 亿台生态设备,构建起庞大的生态体系。


为了培育这片 "黑土地",华为提供全流程开发工具,让开发者能够 "拎包入住";在利益分配上,华为云将 90% 的收入分给合作伙伴,自己专注于 "底座" 建设;通过 "三年战略纵深投入" 的承诺,为生态伙伴提供长期发展的确定性。


这种生态管理模式,既体现了短期利益的合理分配,更着眼于长期价值的共同创造。

图片

质量为本:用笨功夫铸就生存底线


华为始终将质量视为生存底线,采用看似 "笨拙" 却行之有效的方法:在极端环境下测试 5G 基站性能,向螺丝钉供应商派驻质量专家,承诺终端产品 "生命周期免维护"。


这些举措印证了任正非 "把简单的事重复做,你就是专家" 的管理理念。


在华为看来,高质量不是成本负担,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。


华为的成功之道,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管理本质的长期主义生存术。


在人才管理上构建系统,在战略选择上坚守定力,在生态建设上互利共赢,在质量把控上持之以恒。


正如孟晚舟所言:"行动是穿越迷雾的舟楫。"


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,华为的实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重要启示:与其追求短期的奇迹,不如回归管理本质,构建组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。


这或许就是华为能够穿越周期,实现稳健发展的核心密码。


这也是咱们人资学堂线下公开课的《TD训战班:关键岗位人才盘点与人才梯队建设》的核心价值!
图片


训战安排2025年4月25-26日,上海线下两天

主办单位:人资学堂,深圳市大麦互联网有限公司旗下企业管理咨询品牌,成立于2013年,总部位于深圳,每年开课场次超过100场,超5000家企业参与学习,91.9%的学员来自口碑推荐。
报名信息提前一周报名早鸟价,企业3人团报优惠,发票&培训协议可联系顾问
参训联系:微信扫码咨询↓↓
图片


阅读1
分享
写评论...